长箭问天 逐梦苍穹 | 八院第200发长征火箭发射圆满成功

2023年10月24日4时3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顺利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年4月27日,长征六号遥五火箭成功将9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完成首次商业“拼车”发射工作,成为国内运载火箭商业发射的“先行者”。面对日益蓬勃的商业卫星市场的发射需求,长征六号火箭紧跟国际商业发射市场趋势,通过“拼车”发射满足多颗主星的发射需求,具有发射成本低、任务适应性好等特点,有效提升了火箭的任务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长六甲成为国内首款“混动”火箭
 
面对近地轨道卫星突破现役发射低轨运载型号的运载能力上限,为满足中大型航天器的发射需求,优化新一代运载火箭能力台阶,填补国内火箭型谱空白,推动运载火箭更新换代,适应运载火箭装备技术创新发展,同时降低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产品成本,提升发射效费比,八院于2010年提出了固液捆绑火箭发展思路。
 
2018年10月,长征六号改进型中型运载火箭正式获批复立项,优先研制基本型两级半构型的长征六号甲固液捆绑运载火箭。型号队伍突破了固液捆绑、发动机健康诊断、无人值守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首次固体助推与液体芯级的“跨界合作”,充分发挥液体发动机性能高、工作时间长和固体发动机推力大、使用维护简单的双重优势,实现火箭可靠性更高和性价比更优,打造出国内首款固液混合运载火箭。
 
2022年3月29日,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新一代运载火箭再添新成员,也打响了八院“十四五”运载领域新型号首飞的开局之战。2022年11月12日,在首飞7个月后,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再次升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创造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当年即转入应用发射的新纪录。2023年9月10日,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一箭三星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短短一年半,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以三连胜的战绩从长征系列的“新生”变为“优等生”。
敢为人先
创新驱动引领火箭新发展
 
35年来,八院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长四甲火箭在国内首次采用数字式控制系统,并开创了我国运载火箭领域全自动测发控的先河;长二丁火箭发发成功,首次应用动力调谐陀螺平台(小平台)技术,刷新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长四乙火箭在国内首次实现一体化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长六火箭是国内首次采用“三平”测发模式的液体运载火箭,八院控制系统冗余技术、总线技术不断迭代提升;长六甲火箭是我国首款固液捆绑中型运载火箭,实现了我国中型运载火箭由纯液构型向固液捆绑构型的跨越式发展。八院长征系列火箭以成功树品牌,在国际市场赢得良好声誉。
 
1988年9月7日,长四甲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顺利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开创了我国大型运载火箭首飞一次成功的新纪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长四甲火箭国内首创采用压差设计的三级单层薄壁共底贮箱,针对箱底、筒段厚度薄的特点,攻克了薄板单面两层焊接技术、复杂边界条件下锁底焊缝焊接技术等,实现了贮箱结构质量轻型化,为长四火箭成为国内运载效率较高的常温液体运载火箭作出了重大贡献。1991年,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八院持续提升火箭共底贮箱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国内首次采用PMI泡沫作为夹层的二级“大温差共底贮箱”,实现了液氧煤油200K温差双侧承压推进剂贮箱的有效隔热,攻克了超低温夹层共底泡沫热压、仿形加工以及胶接技术,标志着我国首次研制成功了泡沫低温夹层共底,其设计及制造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1999年5月10日,长征四号乙火箭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C星,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在国内首次成功实施了火箭末级剩余推进剂排放操作,为空间碎片减缓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继承长征四号火箭国内首创的三级全程氦气定压力增压技术的基础上,长征六号火箭不断创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氧箱自生增压”方案,与常规的氦气增压方案相比,氧箱自生增压方案结构简单、重量轻,可降低系统复杂性和成本,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突破了杂质气体冷凝结冰堵塞安全阀内部通道、输送系统滤网和地面试验验证等难题,实现了氧箱自生增压,有效提高了系统可靠性。
 
2006年4月27日,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遥感卫星一号,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国内首创常温推进剂三级发动机二次起动技术,创造了二次起动首飞成功的国际先例。为满足大卫星对火箭运载能力的迫切需求,长征四号丙火箭将三级原有的“整段连续工作”模式改为“两段连续工作、中间插入滑行段”模式,使火箭中高轨运载能力成倍增长,满足卫星对火箭运载能力的迫切需求,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世界同类先进水平。
 
为实现高空两次起动,八院攻克了微重力浅箱推进剂管理难题,采用“连续力+固体正推”的推进剂管理方案,确保推进剂可靠沉底,历经推进剂晃动模拟试验、落塔试验等试验验证,最终建立了一套完善、稳妥的推进剂管理系统。牵头发动机研制单位对三级发动机进行了重大技术改进,解决了发动机热泵起动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增加了排放、吹除系统,改进了排空系统,从而具备二次起动能力。
2015年9月20日,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一箭20星”首飞成功,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拉开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序幕。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是我国第一款采用“火箭整体水平测试、星箭整体水平对接、星箭整体水平运输起竖”的“三平”测发模式的液体运载火箭。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突破了全箭整体运输、快速起竖定位、机动集成起竖臂等快速发射技术;研制了全箭自动导航定位、整体翻转起竖的整体运输起竖系统;通过双激光雷达定位和多轮转向微动控制等技术实现百吨级自行式运输车毫米级高精度自动控制;解决了高精度自动定位、简易脐带塔和快速回倒等技术难题,实现了无固定塔架依托的简易条件下火箭测试发射;研制了车载方舱式一体化地面测发控系统,实现了对测试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快速自动判读。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三平”测发模式在我国液体运载火箭领域具有重要的技术验证和示范带动意义,为我国液体运载火箭测发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
2022年3月29日,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是我国首款固液捆绑中型运载火箭,火箭充分结合了液体发动机性能高、工作时间长和固体发动机推力大、工作可靠、使用维护简单的技术优势,实现了我国中型运载火箭由纯液构型向固液捆绑构型的跨越式发展。
 
长征六号甲火箭攻克了大推力固体动力与长时间液体动力优化匹配技术、固体助推器捆绑与分离技术、捆绑点大集中力扩散技术、助推前过渡段大尺寸铸造技术、固体捆绑和液体芯级联合摇摆姿态控制技术、固体助推器落区精确控制技术、70吨级固体助推器安全快速高精度对接技术、基于固液捆绑火箭固体与液体刚度差异大的高精度动力学建模技术、复杂力热环境预示及防护技术、发动机健康诊断、无人值守等关键技术,并首次采用了伺服系统在线故障诊断和重构技术,提升了火箭飞行可靠性和可重构性。长征六号甲火箭首飞圆满成功,实现了八院运载火箭700公里SSO轨道5吨级能力覆盖,并创造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当年即转入应用发射的新纪录。
 
不忘初心
为航天强国建设再立新功
 
上海航天不忘初心、接续奋斗,以“严慎细实”的作风和“以奋斗者为本”的理念,造就了一次次的圆满成功,以跬步至千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上海航天长征火箭朝着能力更强、模式更广、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方向发展。作为我国运载火箭的重要抓总单位,八院将树牢舍我其谁的使命感、逆水行舟的紧迫感,求新应变,踔厉奋发,推动运载领域高质量发展,在新征途上谱写上海航天运载火箭新的荣耀。
 
把握“能力提升”的主旋律,以更全面能力支撑国家空间任务实施
 
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持续提升运载能力是上海航天不懈的追求。八院将持续提升现役火箭运载能力,发展能力更大的火箭型号,在突破低温动力和固液捆绑技术的基础上,提早布局新箭体直径、通用芯级捆绑、高性能末级等拓展手段,攻关制约运载系数提升和动力性能提升的关键技术,稳固上海航天在中低轨发射的优势地位、拓展中高轨发射能力,实现产品升级与市场需求的无缝衔

相关热词搜索:长六甲 长六火箭 长二丁火箭

上一篇:航天科技集团重磅发布六款固体火箭发动机
下一篇:火力全开启新程 东安动力M系列高效发动机平台M15NTE发动机点火成功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本站原创)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分享到: 收藏
热门评论